
发布日期:2025-08-08 01:04 点击次数:103
图片
2025年8月4日,美国一家医院里,95岁的许倬云先生永远闭上了眼睛。这位用残疾之躯书写中国魂的历史学家,带着未竟的遗憾离开了。有人曾问他,活到93岁最大的遗憾是什么?他沉默了8秒,缓缓说出7个字:"但悲不见九州同"。这7个字,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,让无数人泪目。
1930年,厦门一个书香门第,早产儿许倬云来到这个世界。体重不足3斤,天生残疾,医生断言"活不过三天"。父母抱着他四处求医,战火却烧毁了康复的希望。不能走路,父母就背着他逃难。在一次逃亡途中,背他的挑夫倒在日寇枪火下,年幼的许倬云独自坐在尸体旁,直到深夜才被寻回。这段经历,让他亲眼目睹了无数同龄孩子倒在日军扫射下,也让他立下了"自强"的誓言。
图片
为了能站起来,他每天撑着竹凳半寸半寸地挪。手上腿上血肉模糊,母亲看了直掉眼泪,他却笑着说:"妈,我在学习,没有学习就没有突破。"他甚至打趣说用屁股爬楼梯,"到了三楼,楼梯都让我擦干净了"。13岁那年,这个倔强的少年终于能拄拐行走。
成年后,有人劝他随便找个女人成家,"能生孩子管家就行"。许倬云却摇头:"我要找能看见另一边自己的人。"后来,他遇到了孙曼丽。当有人问曼丽怎么敢嫁给残疾人时,她笑着说:"外人以为许老师事事靠我,却不知他是我精神上的支柱。"即使只有两根手指能活动,许倬云也要坚持写作,"为生民立命"。
图片
1962年,芝加哥大学毕业的许倬云,拒绝了5份美国名校的邀请,毅然回到台湾教授历史。他的著作被史学界奉为经典,他6次筹办"浩然营",为海峡两岸培养了无数人才。他推动台湾史研究,提倡口述历史,整理出版了一批珍贵史料。如果不是台湾时局所迫,他永远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土。
"如果留在台湾,我可能早就被气死了。"许倬云曾这样说。因为关于中国的一切,无论好坏都让他忧愁。离开后,台湾成了他永远的牵挂。"我的根在中国,现在我病了也回不去了。"身在异国,他将所有炽热情感倾注笔端,写就《台湾400年》。
"不要把它当做别处的历史,"他在书中祈求读者,"请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,在海岛400年的艰辛与屈辱。"他写道:"我们从没有血海深仇,只有割不断的血脉清醒。"身为中国人,他一生都在盼望着这片岛屿归家。
图片
如今先生已逝,但他的文字仍在诉说。他用残疾之躯丈量中国历史,用赤子之心守护民族记忆。临终前那7个字,不仅是个人的遗憾,更是一个时代的痛。当我们翻开《台湾400年》,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历史,更是一位爱国者滚烫的心。
许倬云先生走了,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,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路。正如他所说:"看清历史,才能更理解现在的台湾。"而这份理解,正是我们走向团圆的基石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